初見孔項陽,引起記者好奇的是他隨手拿著的筆記本,進辦公室拿著,上車拿著,回宿舍也拿著。
“張寶山、陳守宏、劉淑華家門口道路泥濘、出行不便”“陳喜錄妻子沒殘疾證”……乍一看,都是些瑣碎的小事兒,被記在翻得皺皺巴巴的本子上??蓪τ谛”咀拥闹魅恕L春市九臺區(qū)沐石河街道樺樹村第一書記孔項陽來說,卻都是關乎貧困戶切身利益的大事。
2018年1月,孔項陽來到樺樹村,從長春市地方海事局副局長成為駐村第一書記,打那時起,小本子就不離手,兩年多時間本子換了好幾個,每個都寫得滿滿登登。
“這樣就不會忘了,百姓的事再小都是大事,馬虎不得!”孔項陽說,這個“本本”不僅僅是信息臺賬,里面的每一個字,都是百姓脫貧致富的希望。
剛到村里,孔項陽便開始走訪貧困戶,一戶不落,每到一家,都把具體困難、家庭情況詳細記錄在小本子上,誰家住的是危房、誰家小孩兒沒錢上學、誰家生病住院需要報銷、誰家創(chuàng)業(yè)需要資金……那段日子,他和扶貧工作隊的兩名隊員天天往外跑,不停地打電話,不是聯(lián)系產業(yè)項目,就是幫生病住院的貧困戶申領報銷的錢。兩年多下來,孔項陽黑了、瘦了,同事都說他越來越像農民了。
孔項陽的努力沒有白費,記在小本本上的村民愿望清單一步步變?yōu)楝F實:完成了25處貧困戶危房改造;為4個社的村民安裝了自來水;修建了4棟溫室大棚,每年可為村里增收9.1萬元;修建22公里水泥路,既解決了村民出行問題,又為村里的產業(yè)輸出鋪好了路;購置了1輛水車,既解決村里的消防安全問題,還可以出租為貧困戶增加收益;加入襪業(yè)合作社,每年每家貧困戶可分紅5000元。
問題解決了,孔項陽還不忘在小本子上記下“回訪”二字。兩年多來,他和工作隊的隊員平均每周都要對貧困戶進行一次回訪,整村走下來,要有30多公里,緊趕著也得一大天。
記者隨孔項陽進行了一次回訪。
“大爺,苞米丫子掰完了嗎?還有啥困難?”大老遠,還沒進門,孔項陽就沖著貧困戶陳喜錄關切地問。
“都挺好的,自打你們來了,不缺吃,不少燒,我和老伴兒一年分紅就5000多元,看病還不用交押金,真是太圓滿了!”78歲的陳喜錄笑得臉上滿是“核桃紋”。
孔項陽告訴記者,現在,樺樹村像陳喜錄家這樣的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。
脫貧不是目的,目的是不返貧,要真正致富。這是孔項陽最近想得最多的事。他在小本上曾算過一筆賬——
用溫室大棚搞光伏發(fā)電,一年能為村集體增收30萬元;
在村里建農家樂,發(fā)展旅游業(yè),讓村民在家門口上班,收入能增加;
……
小本本已成了百姓的“致富經”。
本子是孔項陽的,但記著的卻都是別人的事。
今年6月中旬,妻子做闌尾炎手術,孔項陽在醫(yī)院陪了兩天就跑回村里;老父親80多歲,盡管有4個子女,可有事只找孔項陽,他只能找個周末抽空趕回家給父親洗個澡,陪父母吃頓飯。聊到這兒,孔項陽打斷話題:“不說了,是有些愧對家人,可沒辦法,村里脫貧致富的事兒不能耽擱,咱可是第一書記呀?!?/p>
臨走,記者隨口一問,村里都脫貧了,該松口氣了吧?孔項陽笑著說:“哪能呢,只要在村里當一天第一書記,就有義務讓大家過得好一點。只有大家的日子好了,我的工作才算‘過關’!”
轉身,他又去張羅給貧困戶家的墻刮大白的事了。